要闻

不止实体店关店,又一批互联网公司“阵亡了”

字号+ 作者:营销兵法 来源:睿壳网 2015-08-14 13:43 我要评论( )

80后爱面子,90后图好玩,你让他去送快餐,他当然不干。换个叫法,叫送餐App,他觉得很时尚,干得很起劲。不少老外感叹,日本、法国、美国的互联网,都没有中国这么火,估计与这个有关:中国人爱面子,所以做什么,都想挂着互联网。

互联网+餐饮

 

2014年国内的O2O市场中,餐饮行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3%,居首位。预计到2015年,我国餐饮行业O2O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于餐饮O2O也是相当照顾。今年1月7日,餐饮外卖平台“零号线”完成B轮融资,金额约3000万美元,由腾讯领投,红杉资本及戈壁资本跟投。1月27日,网上订购平台“饿了么”完成3.5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

 

在看得见的光芒背后,隐藏着更多黯然退场者。

死亡原因:

 

1、“平台黑洞”:外卖平台必须不断地烧钱、补贴、砸流量、抢用户。饿了么、美团等巨头不断掀起用户抢夺战。但用户能够持续选择的入口是有限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项目难度系数较大。

 

2、有空间,但运作难度大:卡卡鲜、物本购等都是基于特色产品而形成的O2O模式,但也都面临着物流和规模化的压力,净菜配送市场潜力巨大,但运营难度同样不可小觑。

 

3、行业壁垒低:创业者所选领域是否是刚需决定了议价能力。因此,细分领域的用户量和需求频次就决定了项目质量。嗨咖啡的失败就在于非刚需且频次低。此外,阿姨送菜上门的项目,面向的人群比较垂直,流量有限,做大不易。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切入蓝海的细分市场,做出特色,迅速做大流量,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餐饮O2O的关键。

 

互联网+社区服务

 

从BAT大佬到创业者,从传统相关行业到互联网各方相关势力,都在社区O2O抢滩。

 

作为物流行业的龙头,顺丰进军社区O2O有节奏、有野心,从布局顺丰优选到顺丰嘿店,顺丰首先就把握了社区O2O 的两个命脉,生鲜配送和实体店。此外,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大佬也纷纷热火朝天地玩起了社区活动和交友。

 

但社区O2O不像打车软件,土豪砸钱改变支付习惯就好了,这是很脏很累的活,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社区的资源整合和后期把控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去跑出来的。只有本地创业者和传统行业玩家等多方力量一同协作,才有可能真正改变社区生活方式。

 

1、线上线下严重脱节:以互联网形式做社区O2O通常都无法掌握线下大量的物业服务资源,同时互联网公司也不适合养太多人。物业公司本来就比较零散,数量众多,而且每个楼盘的情况还不一样,整合物业资源显得不太现实。另外,很多楼盘与物业并不是“终生”制的,物业若服务不好,业委会有权利要求更换物业,因此几乎没有物业有闲工夫为互联网公司提供免费服务。

 

2、独立存在难度大:从整体上看,社区O2O项目独立获取用户成本太高,因此必需挂靠到和社区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里,比如电商和物流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O2O和团购一样,只是电商的一个锦上添花的标配,本身独立存在的难度非常大。

 

互联网+美业

 

现在拿出小米手机,在应用市场上搜索“美甲”二字,能够蹦出100多个应用。

 

随着雕爷的“河狸家”上门美甲的迅速崛起,以美甲为首的美业O2O市场被疯狂热炒。上门美发、美妆、上门按摩、spa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传统的美业是否连上网就能成功转型O2O呢?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全国的美业O2O大部分发起于2013年,而短短一年内,已有多个项目挂掉。华东区域虽然已关闭的项目不多,但同质化线下格外严重,预计未来1—2年内会出现“成批”的死亡现象。

1、低频次、非刚需:所有服务类的关键就在于流量。因此切入细分领域,迅速做起流量来,是创业者最需要打磨的功夫。美发行业虽然有很高频次和需求,但是上门美发这一O2O项目,是否真的是刚性需求,恐怕还需要创业者三思吧。且不说剪完头发留在家里地板上的一地狼藉,就说你能否请来理发店里真正的“大牌”上门都是难题。

 

2、无法标准化:过去的团购网站也提供了美业服务,但是团购为什么对美业的推动力为何不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业属于非标类服务。非标类服务,极可能面临“两头难伺候”,创业者要学会当好两头受气的“小媳妇”。因此,美业O2O其实是个“看起来很美,实际上苦逼”的行业。

 

互联网+旅游

 

近5年来,旅行业电商可谓风起云涌,各类在全国小有名气的网站和APP数不胜数,远胜于传统公司。

 

按照主营业务的操作方式,旅游O2O项目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侧重某些品类旅行产品生产、服务商类,例如酒店点评——到到,以前仅做比价的去哪儿,门票为主的同程和驴妈妈等,以及综合提供商类,即不但提供自营服务,而且兼作供应商平台,如携程、途牛、去啊。

 

在巨头的前后夹击和资本的冲击下,华东区域出现了一批“阵亡”名单,创立时间基本都集中在近三年间。其中甚至有一家坚持了十几年的平台,依旧没能逃脱时代冲击,被迫“关门”。

 

1、巨头布局加速: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已关闭的旅游O2O项目网站绝大多数出现了和巨头业务的重叠。近年来,在线旅游巨头的触手开始从线上逐渐下移,目标就是掌控线下资源及服务环节。与此同时,线下传统旅游也开始向线上布局,在两方巨头的夹击下,旅游O2O成为“有钱人”的战场,普通人似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能力了。

 

2、渗透率低,提升缓慢:早在2012年,中国的网购渗透率就超过了美国,但在线旅游渗透率却落后美国几倍。从木桶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在酒店、机票、休闲度假游各个板块的互联网渗透率都有差距,但最明显的短板还在于休闲度假产品中的门票产品渗透率低、增长缓慢。想要改变现状显然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消耗。

 

3、服务闭环难形成:旅游O2O要真正形成,需要线上线下都完成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及各环节的完全畅通。从旅游产业链的角度看,整个环节可以分为上游供应商、中游代理交易平台、下游网络营销平台和用户,其间每一个环节都可谓困难重重。

 

互联网+教育

 

自2013开始,资本的反馈让教育培训行业迅速回温。然而,伴随行业发展良好势头的是巨头企业风光黯淡、教育政策不断向减负倾斜,而当下,资本开始越来越青睐在线教育,O2O为教育培训行业破局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共识。

 

根据百度发布的调查报告,由于资本的持续进入,此前一直稳定增长的在线教育市场在2013—2015年间增速会快速上升,预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1237亿元。

 

但无法达成共识的是,应当如何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特点设计O2O。尽管人人都在谈O2O,但很少有人说得清怎么做教育O2O,甚至还未理清O2O与教育结合的关键点便仓促“下海”,结果,又是一片哀嚎。

1、用户获取难,开发价值小:无论是哪种婚庆O2O模式,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用户获取较难,用户二次开发价值小,很难沉淀出忠实客户。毕竟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就结一次婚。

 

2、信息严重不对称:婚庆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形成的问题,很多商家为了维持利润,直到现在还竭尽全力维护这种不对称,对电商O2O的态度不太积极。而从用户的角度看,由于是重决策,信任成本非常大,一个简单的婚庆O2O平台也给不了他们足够的权威感。

 

3、闭环难形成:由于涉及金额太大,用户不太可能直接在线支付,婚庆O2O平台方靠支付掌控闭环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信息流验证上做出创新,也需要线下商家一起配合,减少相互之间的不信任。

 

互联网+其他

 

O2O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其核心在于商务电子化和运营数据化。对于大部分的O2O项目来说,线上的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如何迅速地聚合目标受众人群,形成入口优势和品牌势能,积攒做大的资本,是创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让你的项目出现在未来的死亡名单上。

互联网+,天条规则

 

1、基于时差选行业

 

不同产业受到互联网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意味着不同行业O2O项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一样的。创业者要善于利用产业时差,去发现那些尚未被重视但是具备一定潜力的行业。当别人都在做餐饮,你可以去做家政,当别人都在做家政,你可以去做按摩。

 

2、基于痛点做产品

 

O2O只是形式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需求本身。解决的问题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是不是用户愿意为之买单?是不是高频次的消费?这些问题都将决定这个O2O项目的生命力。创业者要抛开所谓的O2O外衣,去找到这个产业的本质和用户的痛点。

 

3、基于内容做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人人皆媒体”的效应,使得媒介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优质的内容、事件是品牌传播的关键。叫个鸭子、鹅滴神这种项目的走红,和一个好的名字有很大的关系。创业项目做传播的一定要重视内容运营的重要性。

 

4、基于速度做势能

 

对于创业者而言,有些时候,速度胜过一切。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细分领域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去融钱聚人整合资源,持续打造品牌势能。如果没能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那么很可能就会被巨头盯上,后果很可能这个市场你就出局了。

 

5、有选择地规避平台黑洞

 

各种类型的O2O项目,在线上都将面临“平台黑洞”效应,一些大的平台携用户和数据占有入口资源,会让很多新进创业项目卷入这个“黑洞”。创业者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还不具备迅速做起势能的时候,要注意回避平台黑洞,不去跟这些大平台拼流量,最好选择重度垂直的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