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海底捞“小便门”的背后,是传统公关思维的没落? 原创

字号+ 作者:兵法先生 来源:营销兵法 2025-03-18 16:55 我要评论( )

作者| 兵法先生 来源 | 营销兵法(ID:lanhaiyingxiao) 最近,海底捞的火锅里,意外沸腾出一场 年度公关大戏 上月 24日,两名17岁的少年,在包间里对着火锅放飞自我。 视频一出、全网炸锅,病毒式的传播速度,炸出不少网友辣评。 面对这场史诗级的社死,海底

作者 | 兵法先生

来源 | 营销兵法(ID:lanhaiyingxiao)

 

最近,海底捞的火锅里,意外沸腾出一场“年度公关大戏”——
上月24日,两名17岁的少年,在包间里对着火锅放飞自我。视频一出、全网炸锅,病毒式的传播速度,炸出不少网友辣评。

图片

面对这场史诗级的社死,海底捞的公关团队直接上演了一波“迷惑行为大赏”。
他们一边呼吁“给未成年成长机会”,一边威胁追究“恶意传播者”责任,简单来说,就是“护着”在锅里撒尿的小伙,却要“告”帮自己维权的吃瓜群众,一波操作直接把网友、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都惹火了。

图片

直到舆论快把海底捞涮成“麻辣烫”,海底捞终于做了第二次回应。涉事门店从2月24日到3月8日,一共4109单,全部免单。并且给出订单10倍的现金赔偿,同时还承诺要对此次的未成年肇事者提起诉讼千万级别的赔偿+强硬的追责态度终于挽回了一些消费者的心。

图片

01
 
从“教科书案例”到“反面教材”,
海底捞第一次回应错在哪里?
遥想当年,海底捞一直都是危机公关的“优等生”。2017年爆出后厨老鼠乱窜的丑闻后,他们4小时发声明、3小时出整改方案。凭借一句“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直接在公关界封神。
都知道消费者喜欢有温度、有人性关怀的品牌,有共情力的品牌很容易在舆论中上大分。但是这份“共情力”不能泛滥,若是用在了错误的人身上,很容易本末倒置。就像8年过去,同一家公司,面对性质更恶劣的“小便门”事件,硬生生让网友的“同情分”变成“负分”,问题就出在“共情错位”
比如去年,Manner咖啡的店员用咖啡粉泼顾客的事件,若是从传统的公关常识来看,品牌应该共情顾客,这种事情就不该发生。所以品牌很快就放出了公关三件套:那就是道歉,开除,表态!但是刚开除一个员工之后,舆论的风向就开始变了。尤其是在“manner咖啡师吐槽被平台压榨”“manner有员工称8小日要做500杯咖啡”等话题在互联网上走红以后,公众不再“共情”被泼咖啡的消费者,反而更“共情”情绪失控的咖啡师。
公关的底层逻辑是对社会脉动的判断,但是海底捞一开始是判断错误的。
在传统的公关“常识”中,顾客、未成年,可能都是需要保护的一方,但是在这个事件中,做错事、拍视频和发视频的都是这两个17岁小伙,而且受到损失的不仅仅是海底捞,还有许多到这个门店就餐的顾客,选择共情这两人,多少有点“慨他人之康”的味道。所以一开始被网友抵制,确实不冤。
02
 
海底捞的第二次回应,
为何能实现口碑逆袭?
就在很多网友都想给海底捞点播一首《凉凉》的时候,海底捞却触底反弹,直接在网上放出了新的公告,用八位数的公关经费打了翻身仗。在意识到自己“共情错位”以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共情对象,但是舆论已经发酵了这么久,基础操作已经不再实用,想要逆转口碑,就得让网友“爽”。
我们不妨来盘一盘,海底捞第二次回应为不同人群提供的三大爽点——
首先是给核心的受害群体“发钱”。
这个事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去过同一家海底捞就餐的消费者,虽然用过的锅具肯定会清洗消毒,但是总会给人留下一点就餐的阴影。所以海底捞大手一挥,直接给2月24日到3月8日的4109单顾客赔偿10倍的订单付款。之前巴奴和胖东来也曾给出过天价赔偿,但是海底捞这次确实下了血本,不得不说,天降横财确实能抵消一点负面阴影。
其次是给正义群众一颗“定心丸”。
海底捞第二次回应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没有在态度“和稀泥”。虽然品牌一直在工作中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但是面对问题依然会“重拳出击”。品牌不但自己愿意“承担一切法律后果,配合到底”,同时也“对这次的未成年肇事者提起诉讼”,一定要让这两个“熊孩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后是上演了一部梭哈翻身的“商业爽文”。
从主角被反派挑衅(受辱),到失败的危机公关(隐忍),再到用千万现金华丽转身(开挂),最后实现了舆情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回归)。表面是赔偿了消费者,其实是在给全网观众发了电影票,看似是往危机里撒钱,其实也是在往消费者的心智中种摇钱树。
不得不说,集齐发钱、审判、逆袭这三大爽点的公关策略,总算是挽回了之前共情错位的失误,还是那个危机公关的“优等生”。
写在最后:
海底捞的两次回应,其实很像一场危机公关的“对照者实验”。但是第一次的翻车也暴露了很多品牌在做危机公关时的致命短板,那就是把网络上的舆论当作“敌人”,而非自己的“盟友”。如今的公关战场,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发声明+删帖”就能摆平的年代,舆论的速度永远比传播要快,网友玩梗的速度永远比品牌回应要快,很多思路都需要进阶。
一是速度决定生死。胖东来曾用“24小时出报告+全额赔”的闪电战,把危机变成口碑。如果海底捞能在一开始放出最终策略,带来的收益会远比现在的要多。二是共情需要精准。品牌的态度要给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滥情”只会让自己失去路人缘。三是行动大于道歉。网友想要看到的态度,不仅仅是语言措辞多有诚意,而是品牌到底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去弥补。
在这场“小便门”里,17岁小伙追求的是“流量狂欢”,网友想要的是“恶有恶报”,而品牌想要的是“消费信心”。高明的危机公关,从来都不是给沸腾的舆情泼冷水,也不是给破烂的裤子打补丁,而是让几种不同的欲望实现巧妙的平衡,让消费者有一种“下次还愿意来”的信任。

 

 

 

作者简介:【兵法先生】营销兵法创始人、知名营销分析师,原创多篇文章阅读超10W+。个人工作微信号:bingfaxiansheng。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